当新的权利诉求触及权利体系,并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时,这种价值取向能够通过一定的结构耦合机制来推动权利体系的更新与发展。
换言之,受制于种种原因,目前适合中国法学界人士阅读,变量设计、统计模型建构和分析得刚刚好的作品还不多。Sander的实证研究认为,平权运动事实上对黑人学生不利,如果取缔平权运动,美国法学院的黑人学生入学率将会增加7.9%。
我自己的真实感受是这样的:如果之前有人做过实证研究,并提出了有意思的选题,那么跟踪研究在操作上是比较顺手的,而开拓性研究则面临如何提问、如果收集数据、如何创建统计模型的困境。[20]这样的话,选题或者论题包括问题与话题两个层面。[42]Donald Clarke, Empir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Law, in Erik Jensen Thomas Heller eds., Beyond Common Knowledge: Empirical Approaches to the Rule of Law,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164~192. [43]参见马超、于晓红、何海波:《大数据分析:中国司法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报告》,《中国法律评论》2016年第4期,第241页。除此之外,法律实证研究中的学术伦理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很显然,正如爱泼斯坦和金所言,在这些过程中,都可能出现问题,并违反社会科学规范。
在美国,法律实证研究的小圈子也比较稳定。[15]但是在概率上讲,遵循大家有共识的学术范式与技术,往往更容易达到真理、提出新思想。[19]知识和技术并不能决定人类创新如何取得成功,而制度构成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政治和经济界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绩及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长速率。
[28]参见万学忠:《行政垄断每年致损两到三万亿元》,《法制日报》2016年7月4日。当下中国经济的新发展需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转向靠深化改革来形成‘制度红利。[24]周佑勇:《抓法治,就是抓经济发展》,《新华日报》2015年6月26日。[39]当代中国正在实现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高法治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走向大国的必由之路,只有法治国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大国,一个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强国,[40]此所谓国无常强,无常弱。
[12]我们今天应该有这样的观念,人创造法律,就是为了创造财富,法治是直接创造财富的生产力。在经济新常态下,各地政府要充分重视和加强区域法治各个环节的建设,如在立法建设方面,要求善于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充分运用法治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区域社会主体创新发展的热忱,使区域社会活力竞相迸发。
[37]参见付子堂、张善根:《地方法治建设及其评估机制探析》,《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摘要】 近年来,一些省市相继提出使法治成为本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由地方在法治实践中提出的这一创新理念应该引起法学界的必要回应和足够关注。二是要提高解决法治冲突与协调问题的能力。[44]江平:《大国崛起靠经济,但长久维持靠法律》,《南方周末》2011年1月13日。
[5]苏卫严:《让法治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光明日报》2015年9月28日。[32]在全国竞相发展的形势下,区域经济竞争已经越来越演变为发展环境竞争,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唯有优化发展环境才会在新一轮发展中占据优势。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如果这种放缓趋势一直持续就可能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这就需要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予以避免。[10] 二、为经济效率竞争构筑法治核心竞争力 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效率的提高,低成本或高产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表征,经济领域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效率的竞争,谁的经济效率高谁就会在经济竞争中获得优势和成功,法治能够成为经济效率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是因为法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率。
法治通过对权利、义务的有效安排和实施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创制和实施有效率的法律就可以成为经济效率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将效率作为法律市场追求的目标,就是将法律作为优化配置权利、义务等资源的函数变量,通过法律创新,满足法律市场主体(国家、组织、个人)的最大需要和利益。我们可以称其为‘制度资本。
[35]田成有:《让法治助推经济迈入新常态》,《人民法院报》2016年3月31日。[2]P. S.阿蒂亚:《法律与现代社会》,范悦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7页。
[39]任东来:《大国崛起的制度框架和思想传统——以美国为例的讨论》,《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4期。[15]马会:《打造法治莱钢核心竟争力》,《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6月3日。[33]从我国每年发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来看,其所建立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宏观经济竞争力等九个方面,从近年来的竞争力排名变化趋势看,省区域竞争越来越表现为软动力的趋强,与法治相关的政府作用竞争力、统筹协调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等指标普遍提升较快,已经成为一些省域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综合竞争力强的省份,在政府作用等方面分值都相对很高。[30]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03页[24]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到了经济新常态下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后则应适时转变为鼓励自主创新的制度或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优化,中国经济新常态最为核心的要义就是要充分意识到阶段跨越需要的整体性变革,既包括微观逐利的企业需要调整以应对,也要求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等宏观经济环境随之调整,使得经济增长路径能够顺利由模仿阶段进入自主创新阶段。当下中国经济的新发展需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转向靠深化改革来形成‘制度红利。
[4]张志铭:《法治是国家和社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中国司法》2007年第2期。二是要提高解决法治冲突与协调问题的能力。
科斯在此基础上充分肯定并具体分析了法律在降低交易成本中的作用,能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法律是最好的法律。[32]张文显:《变革时代区域法治发展的基本共识》,《法制现代化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年,第28页。
[24]周佑勇:《抓法治,就是抓经济发展》,《新华日报》2015年6月26日。制度竞争力与法治竞争力具有同样的寓意,虽然这里的制度竞争力不完全等同于法治竞争力,但主要表现为法治竞争力,因为现代社会中的制度主要是指法律制度。
因此,不同的国家、区域以及企业之间在法治认知和法治适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不平衡的,这样在不同主体间就形成了法治适用状态水平的可比较性和可竞争性,其中高度重视并科学运用法治各环节功能的主体能够使得法治成为其促进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这种法治功能优势的充分发挥就形成为某个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法治竞争力,由于这种法治竞争力与其他影响经济发展的竞争要素的竞争能力相比显得更加重要,因而法治就能够形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些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激励与非激励系统,而且还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在经济新常态下,各地政府要充分重视和加强区域法治各个环节的建设,如在立法建设方面,要求善于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充分运用法治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区域社会主体创新发展的热忱,使区域社会活力竞相迸发。法治竞争力同样最终也落实到经济绩效上,诸多法律的完善都显示出其制度绩效功能。
我国近年来推进简政放权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但政府仍然有进一步放开管制的空间。[10] 二、为经济效率竞争构筑法治核心竞争力 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效率的提高,低成本或高产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表征,经济领域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效率的竞争,谁的经济效率高谁就会在经济竞争中获得优势和成功,法治能够成为经济效率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是因为法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率。
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式以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的执行体制是经济史的核心。[29]石泰峰:《市场经济与法律发展——一种法社会学思考》,《中外法学》1993年第5期。
推动一带一路是经济新常态重要战略,由于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各国及地区的法律环境和社会制度,防范法律风险、减少法律冲突、建立法律合作机制、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是一带一路及其法治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2] 当代世界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数量和质量的竞争,知识产权战略也是重要的经济竞争战略,美国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即美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创造、拥有、维持并保护它的知识产权。
我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走势充分证明了法治的巨大激励作用,当年安徽小岗村承包制的实施就是制度变迁和创新的民间范本,后经国家的法律予以确认和推广成为法治文本,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竞争力。[8]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公共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44页。[3]波斯纳:《为经济发展构筑法制框架》,陈炜恒译,《经济法研究》(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5页。[1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第215页。
而体制机制创新主要通过法治的方式实现,通过法治创新引领和保障科技创新已势在必然且迫在眉睫,为经济新常态构筑法治核心竞争力,需要从注重保护经济要素和经济投资到强调保护和激励创新的转型升级,要按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完善激励创新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投资融资体制机制、收入分配制度、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法治必须贯穿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始终,从而激发创新热情,保护创新成果,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14]波斯纳:《为经济发展构筑法制框架》,陈炜恒译,第553页。
[31]这样就使得区域法治建设的意义重大,诚如张文显教授认为,区域法治发展对于调整、保障、引导和服务区域内的五大建设,协调法治区域内的利益关系,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法治区域内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39]当代中国正在实现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高法治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走向大国的必由之路,只有法治国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大国,一个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强国,[40]此所谓国无常强,无常弱。
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要能够维护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的机制和环境,市场的活力有赖于建立起一个法律权利(尤其是财产和合同权利)能够得以实现和保护的环境。如果说前40年的改革更多是靠制度松绑而提高了经济效率,那么现在到了一个全面依法治国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新时代,法治更应该起激励竞争、提高效率的作用。